您可以输入30

理财

您所在的位置:
广东自然资源保护开发新模式:高标准建设国家植物园,筹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
 

  6月22日,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《关于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新闻发布会。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光荣在会上介绍,《意见》是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规格最高、内容最全面,系统性、创新性和操作性最强的文件,将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新模式。

  《意见》提出,系统部署产权权益、规划管制、保护修复、开发利用、市场配置、法治监督等“六大体系”建设,到2025年初步构建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制度体系,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  陈光荣介绍,《意见》的亮点在于全面系统推进实施全要素、全周期、全方位和资源资产资本“三位一体”管理;提出了筹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,探索建设工业用地大数据平台,探索耕地易地保护机制等。同时,广东将充分运用卫星遥感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手段,实现自然资源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管理。

  广东科学院广州地理所研究员张虹鸥认为,广东此次在全国率先出台自然资源领域纲领性文件,“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”的提法非常新颖,巧妙地协调了保护与开发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,体现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。

  力保“耕地总量不再减少”

  根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,广东的耕地具有质量高、数量少、破碎程度高、保护压力大的特点。广东全域耕地都是“一年三熟”,平均质量等别5.47等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等多。

  截至2020年,广东省耕地的数量只有2848万亩,人均只有0.23亩,不足全国的1/5。同时,三亩以下的耕地占80%,但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7%,数量少、破碎程度高特征明显。

  “耕地保护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在于,广东是经济大省、人口大省,无论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,还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,都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。按照国家的要求,必须要占用耕地,就要落实占补平衡。”陈光荣说。

  《意见》提出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,实施农田整治提升行动,大力实施垦造水田行动。接下来,广东将围绕“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”总目标,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加强耕地保护。

  一是要划好划实耕地保护红线。“我们正按照国家的要求统一划定‘三区三线’,编制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,我们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这条红线作为优先划定的红线。”陈光荣说。

  二是要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。按照国家的要求,要占一补一、占优补优、占水田补水田,落实好耕地的占补平衡。《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,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70万亩、改造提升213万亩,复耕撂荒耕地64万亩,恢复和新增耕地20万亩,严格管控耕地“非粮化”。

  广东还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开展垦造水田行动。据介绍,截至目前,广东已经垦造36.6万亩水田。广东还将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,一般的耕地确需要转为果园、林地、鱼塘必须补足同等数量、质量的长期稳定耕地,落实好进出平衡。

  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。要建立“天上看、地上查、网上管”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体系。

  四是要着力提升保护耕地的内生动力。不断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,显化耕地的价值。广东将积极探索耕地保护的激励机制。

  陈光荣表示,要切实提升耕地保护意识,禁止乱占耕地建房、建窑、挖砂、采石、采矿、取土等,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、草地、园地等其他农用地。同时,要显化耕地的价值,探索建立耕地易地保护机制,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。“积极造地、垦造水田不仅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,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”

  在加强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方面,广东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、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,同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工程。

  同时,广东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,包括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,高标准推进绿美广东大行动等。例如,广东将实施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程,重点建设高质量水源林101万亩、大径材基地50万亩、国家储备林60万亩。今年,广东还将全面启动实施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。

  高效率配置、节约集约资源

  除了高水平保护自然资源,《意见》的另一重点是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,保障高质量发展。在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方面 ,《意见》提出,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,加快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和推动工业用地配置改革。

  陈光荣介绍,“广东将健全自然资源市场交易制度体系,加快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要素市场;建立健全国有农用地、森林、矿业权、海域有偿使用制度,扩大自然资源有偿使用范围;深化工业用地配置改革,推动实现‘要素跟着项目走’,精准保障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
  例如,作为工业大市,佛山当前面临着工业用地粗放利用、空间布局破碎分散,工业不连片、产业不成带等问题。当前,佛山正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,通过对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。

  在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方面,佛山以顺德区杏坛镇、南海区作为国家和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,通过实施“三旧”改造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组合拳,腾挪出更多优质产业空间。

  此前,顺德(北滘)机器人小镇产业园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,把原本的村镇变成了工业园,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。佛山市政府副市长乔羽介绍,佛山还开展批而未供与闲置土地专项治理,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,计划到2025年消化处置8万亩批而未供土地,整理出4万亩可供产业落地的土地。

  陈光荣表示,在推进空间善治和结构优化、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、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方面,广东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“高质量发展有空间;好项目有地用、好项目快用地;好项目也要节约集约用地”。

  从整体布局来看,广东将结合支持“双区”建设和横琴、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建设,推动珠三角核心区坚持内涵集约“网络式”优化,沿海经济带坚持陆海统筹“轴带式”发展,北部生态发展区坚持生态优先“据点式”开发,为构建“一核一带一区”区域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空间响应。

  “我们对全省拟建设的重大平台、重大项目、重大基础设施等都进行了衔接和空间落位,对省级的65个专项规划中涉及的3300个具体项目都进行了空间落位,为他们在快审快建快发挥效益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支撑。”陈光荣说。

 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,面对多样化的工业用地需求,广东推出不少创新性的政策。例如,广东不断改革市场化配置工业用地,鼓励“带项目”“带方案”出让土地,真正做到“签约即拿地、拿地即开工”。对一些中小微的企业用地困难情况,广东还推出“产业保障房”等措施。

  “我们对先进制造业,不仅加大用地规模、用地指标的支持,在土地出让方面也有优惠政策,实行弹性出让、先租后让等灵活出让方式,为企业节约初始用地成本,近年来节约了超过1000亿元。”陈光荣表示。

  (工行网站特约作者:柳宁馨)

  文章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  注: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,据此投资风险自负。

【关闭窗口】